“赡养人每月付给被赡养人300元人民币……被赡养人生病,赡养人应及时给予医治,并负责生活照料与护理……在做好物质赡养(衣、食、住、医等)的同时,赡养人应尽力每月抽出一至两天时间陪伴被赡养人……”
这份溢满温度的赡养协议,出自勐海县布朗山乡阿克老寨孤寡老人门帮家。
3页纸,不足1300字的赡养协议,句句实在,条条温暖,成全了已年过七旬门帮老人20多年来空落的盼养心愿,也释怀了这位古稀老人心中多年的苦楚。
这份迟来的赡养协议,不仅托载了门帮老人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更承载着县纪委书记对结对帮扶老人的良苦用心。
“诸子生涯各有成,从来孝顺两边生。”孝是中华自古美德,但现实中,子女罔顾赡养义务导致老人孤寡无依陷入困境现象频生,这让扶贫工作者十分痛心却又倍感无奈。
扶贫是有温度的,但也有鲜明的底线,扶贫不能成为不孝的靠山,政府不能替子女的不孝买单,让缺位的责任者拾起被其丢弃的义务,这才是赡养扶贫的意义所在。
老无所依,帮扶书记多牵挂
一间粉饰着淡黄色墙漆的小砖房,房屋主人的信息和其所享受扶贫政策的说明被高高地贴在墙上,墙上还贴着被时光拂去了色彩的扶贫宣传海报。
最引人注目的是房门上用透明胶带张贴严实的信笺纸上那几行醒目的字:“勐海县纪委监委,姚军,联系电话……”这是门帮老人结对帮扶人的信息,姓名和联系方式被单独剔出粘贴在这里,那是佝偻了身躯的门帮老人抬头即可看见的地方。
这页张贴在低矮位置的“明白纸”,看得出帮扶人的良苦用心,透露出帮扶人对老人的牵挂和不放心!
门帮老人是老百姓自称的阿克人(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年轻时她曾经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因他们不能生育,夫妻俩就领养了一个孩子,无奈那孩子长到十六岁后便因不想上学而负气离家,从此杳无音讯。
祸不单行,十多年前,丈夫又因一场车祸撒手人寰,留下了孤独的她。丈夫不幸离世后,那曾经有过许多温暖的小屋,从此只剩下孤零零的门帮老人,每天守着空荡的家,执着地期盼养子归来……
时间在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缓慢地堆积起门帮老人的不尽思念,期盼的心和忧愁的思绪也蹒跚了她的步伐。村里人说阿皮(哈尼语大娘)老了,老到牙齿都掉了几颗,老到身体都佝偻了,老到已经干不动农活了,她是靠低保金和党的扶贫政策度日。
去年底,根据县扶贫领导小组安排,勐海部分贫困村的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开展了小调整,县纪委由原来帮扶的勐遮镇曼燕村调整到脱贫攻坚难度较大的布朗山乡曼果村,继续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接受新任务后,县纪委几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布置帮扶任务,书记姚军提出把帮扶难度大,困难较多的贫困户分给领导班子成员挂钩帮扶,门帮老人家作为综合状况最糟糕的一户,被姚书记主动认领。从此,门帮老人多了一个亲人,姚书记心中也多了一份牵挂。
从此,门帮老人的柴米油盐、健康状况,甚至是生活起居都成了姚书记每每操心的“分内事”,那条蜿蜒曲折通往门帮老人所住小屋的路,也留下了姚书记频繁探望的脚步。
门帮老人那冷清的小屋,渐渐热闹了起来,她的笑声也渐渐多了起来,她苍老的身躯似乎注入了活力,浑浊的眼眸里生了光亮,夕阳下的门帮老人看着路边人来人往,想着帮扶人给她的关怀照顾,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哈尼族古老的敬老爱老歌谣……
夕阳下,炊烟袅袅的村寨内某个拐角或会瞥见门帮老人拄着拐杖微颤地闲逛,踱步在某个儿孙绕膝的人家门外,老人心中又生出些许落寞,养子是门帮老人的心病,而老有所养是帮扶人姚书记心中一直无法放下的头等大事。
养子归家,门帮老人终有养
时间的日历转到今年5月,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外漂泊多年、无处可去的养子以嘎,回到了久别多年的阿克老寨,回到了这个快被他忘记了的门帮养母身边。
一天,姚书记在入户探望老人时看到了这个陌生人,那剃光了头发的脑门前,一条狰狞的刀疤昭示着以嘎近三十年来的出走生活,一定是艰辛甚至是充满不少危险。
弄清以嘎身份后,姚书记心底的怒火再也无法忍住,他怒目紧盯以嘎,怒其不争,恨其不孝,一通责骂句句如针,直击他眼前这个不知感恩的“混球”。
姚书记的话让以嘎无地自容,看以嘎露出悔恨抱歉的神情,责骂声慢慢变成了谆谆善引,姚书记从人性美德讲到遗产的继承,从养育恩情讲到现实利益,不同角度进行的苦口劝导让以嘎幡然醒悟,以嘎含泪抽泣痛表决心,表示今后定尽心赡养老人。
但空口无凭,姚书记又怎能信他?于是便有了开篇的那份赡养协议,协议附则还明确了监督执行单位,一切妥当后,姚书记才放心地将协议书拿给以嘎签字画押。
当赡养人以嘎在协议书上签上他的名字,并按下手印的那一刻,年逾古稀的门帮老人可能还想象不到她未来生活将会发生的变化。
这份迟到了二十余年的赡养协议,纸张虽薄,但却承载着中华美德,它挽回了亲情,留住了游子,凝聚了关怀,也了却了姚书记久放不下的这桩心事。
赡养协议签订后,6月的一天,当县纪委驻村工作队员再次来到门帮老人家,老人正在烧火煮饭,脸上挂着笑容,嘴里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不停地说着感谢话。几天前姚书记送去的米、油还整齐地放在屋内一角,养子以嘎在院子和房屋周围挖着坑,他准备再种一些果树,这也是姚书记给他的建议。
工作人员问以嘎:“疫情结束后,还要不要出去打工?”以嘎想都没想就回答道:“要去的,在家里面挣不了钱,但现在老人年纪大了,我想就在县内找活做,就近打工,这样可以常回来看看她,也方便照顾她。”
停顿了一会以嘎又补充说:“我已经和邻居的兄弟说好了,让他时常帮我看看老人,老人她不会用电话,我会通过家附近的兄弟经常询问她的情况。”
终归是游子归家,门帮老有所依。但通往门帮老人小屋的那条路上,姚书记的足迹不会因此减少。在以嘎身后,永远有一双锐利的眼睛盯着他完成赡养义务的履行……
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门帮一样的群体,他们年迈困苦并非无子无女,而是迫于子女弃养,无奈而孤独的生活在困境之中。部分无视伦理道德的子女将赡养的责任转嫁于政府,殊不知,世上有些责任,无人能够代劳。寸草孝心,终难报三春恩情,萱草北堂尚在,即便衣不蔽体也该有典当袈裟籴米归的心意。(陶玲红)